当前位置:首页>九三人物>院士风采

雷啸霖——中国科学院院士

时间:2023-07-03 点击数:

                           

雷啸霖(1938年11月27日―),出生于广西桂林。材料物理学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6年加入九三学社。雷啸霖教授,1938年11月27日生于广西桂林,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历任山东大学物理系助教,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美国休斯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客座副教授,美国斯梯文理工学院客座教授。1986-2000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曾担任该所材料物理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学位委员会主任。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童年时代的雷啸霖亲眼目睹了旧中国的贫穷和落后,“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土的沦丧迫使他跟着父母颠沛流离来到山区农村。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对侵略者仇恨的种子,同时也萌发了科学救国的思想。少年时代的雷啸霖由于受父母的教诲,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然而他更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他把爱迪生、牛顿和爱因斯坦作为自己的偶像。

小时候雷啸霖养过多种小动物,特别喜欢养鸽子,他天天细心观察鸽子繁殖、孵化和生长的全过程,并逐一详细记录在实验本上,最终鸽子在家中繁殖了好几代。他无数次仰望浩瀚的天空,产生了关于宇宙的种种幻想,窥探一个个星座和银河深处隐藏的河外星系的无穷奥秘,逐日观测木星和金星在黄道平面上相对于恒星的移动。他用试管和烧杯做过许多化学实验,更玩遍了从装矿石收音机到装七管超外差式收音机的全过程。所有这些都是他科研天赋的崭露。他的爱好得到了母亲极大的鼓励和支持,母亲为了培养他的科学思维,有意识地想办法帮助他在数学方面得到更多的训练,使他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由此导出的结论中得到满足。从小学到中学他各门课程都学得得心应手,在学习上,他常常是吃不饱,曾连续跳了几级,对于数学和物理更是酷爱。他常常想,人们可以用极其简洁的方程把宇宙和原子都描写得如此精确,真是太奇妙了。

1955年雷啸霖在广西以高考理科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踏进了北京大学校门,在物理系学习。大学的课程开拓了雷啸霖的视野,从小养成的独立思考的学习风格在大学中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扬。平时他在学习复习上所花的时间往往比别的同学更多,对每个章节都力求追根寻源,直至归结到基本的公理或定律。为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他常常到更高年级的教科书中去寻找答案,直到能够完全用自己的逻辑和语言表达出来为止,而到了期末几乎每门课程的考试他都能轻松自如地取得好成绩。

1963年雷啸霖在当时处于科学研究前沿的青年讲师,如今也是院士的吴杭生先生的指导下作毕业论文,从此开始了他在凝聚态物理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的生涯。导师给他定的论文题目是研究超导薄膜的电磁性质。雷啸霖暗暗地下了决心,边学边干,一定要在仅有的一个学期时间内完成论文。他与吴杭生先生一起通过一系列研究,提出了超导薄膜尺寸非局域效应的概念,在理论上首次提出了非局域的金兹伯―朗道方程,确立了超导薄膜临界磁场随厚度变化的负3/2次方规律,使人们对超导薄膜电动力学的理解前进了一步。至今,雷啸霖谈到那次理论的突破深有感触地说:“相信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敢于质疑别人的结论是创新的开始。”

1963年雷啸霖于北大毕业,被分配到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在山东大学最初的两年中,他在出色完成一般助教两倍教学工作量的同时,仍致力于超导电性的研究。两年内,他发表了3篇高水平的论文。其中“磁场中的超导膜”一文在《物理学报》刊出后还被推荐到反映当时中国最高水平学术成果的英文刊物《中国科学》杂志。正当雷啸霖学术上将达到最高创造的黄金时期,10余年漫长的“文化大革命”迫使他在工厂、农村和学校中接受“改造”和“再教育”,他只能偷闲在无线电爱好中得到一点安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77年,他因夫妻分居两地被照顾调到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任技术员。

1978年,科学的春天到来了,雷啸霖来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回到了十分钟爱的物理学领域。雷啸霖深有感触地说:“是全国科学大会的胜利召开,使我得到了安静的环境和自由研究的空间。”他恨不得一天掰为两天,拼命学习,要把失去的时间全部补回来,他不限于前人的结论,苦苦地求索,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由于60年代的积累和70年代末的刻苦钻研,80年代初雷啸霖对超导临界温度级数的收敛判据以及声子谱高频行为的效应提出了独创的见解,得到同行公认。他提出了无序晶态合金电阻率的超散射理论,导出了电阻率与有序度的关系,解释了高阻合金电阻率的负温度系数和A15化合物低温电阻率的反常行为,在同行中很有影响。他还提出了电荷密度超导体喇曼散射的能隙激发理论,研究了超导电性与巡游铁磁性以及电荷密度波共存系统的热力学及光学性质,取得了不少有影响的成果,迄今仍被引用。

1983年雷啸霖应邀赴美工作,先后被美国休斯顿大学、纽约市立大学、斯梯文理工学院聘为客座副教授、客座教授,从事凝聚态物理学理论研究。在这4年中,他仍然走一条自己开拓的新路。他曾经这样表白自己的心迹:开拓一个前人没有涉足过的新领域,要创新,在前人已经工作多年的传统领域,也要创新。沿着前人已开拓的路前进自然最省力,但多数人能捡到的是前人剩下的芝麻或难啃的骨头,少有获得重要成果的。他与美籍学者丁秦生(C��S��Ting)合作,提出了分离质心的力学运动与相对电子的统计运动,选择最捷径初态等一系列首创的物理思想。他把质心比作行进中列车的整体,把载流子比作车内的乘客,用十分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抽象的物理现象,创立了平衡方程输运理论。他把这一理论推广到半导体异质结和超晶格等二维系统以及多种载流子组成的体系,研究了瞬态、高频和有磁场情况下的传导;研究了噪声、扩散和热电势等多种输运问题。他作为第一作者与合作者共同在国际公认的权威性专业刊物美国《物理评论》、《应用物理杂志》、英国《物理学杂志》等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和关注。为此,美国有好几所大学以高薪邀请他去工作。如果说童年时代的雷啸霖心中埋的仅仅是科学救国的种子,那么这时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雷啸霖毅然带着妻子于1986年2月回国。同年,他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

回国以后,他仍保持与国外的联系,并作为斯梯文理工学院的兼职教授继续与美国学者合作,主要研究关于平衡方程方法在理论上的发展、论战及在各方面的应用。这些研究取得了重要结果。平衡方程理论在学术界获得广泛承认,被称为雷*.丁理论。这一理论的确立为半导体输运问题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提供了一个高效率的计算实际系统传导性质和进行半导体器件模拟设计的新手段,对信息功能材料和微电子器件学科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雷啸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1989年“半导体热载流子输运的平衡方程方法”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雷啸霖不断自我挑战,沿着自己开拓的方向继续前进。1991年他提出了窄能带材料中电子输运的布拉格散射模型,建立了半导体超晶格微带输运的解析理论,这个理论被国外专家称为是“非常精确的理论”。1994年“半导体输运理论”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5年他提出了用6个有效质量系数和6个非抛物系数描述任意形状的能带系统在电场和磁场同时存在时的输运性质的方程,为研究复杂能带材料在强电场下的半导体磁输运提供了一个简便而系统的方法。1998年他又提出了研究强太拉赫兹电磁场中半导体非线性电子输运和光学性质的新的平衡方程理论。“半导体输运的平衡方程理论”这项重大研究成果1995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述三项重大奖项他均为第一获奖人)。

在学术上取得重大成功之后的雷啸霖并没有停止探索,他表示在科学创新道路上“没有绝对的顶峰,只有相对的超越”。据美国SCI统计,1993年,雷啸霖发表的论文数,列我国国内科技人员前5名,此后连续多年被列入SCI检索系统个人发表论文数前10名。截止1999年,他已在SCI刊物上发表了200余篇论文,其中,他作为惟一或第一作者有140篇;以他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被国内外学者引用1200次,他的专著《半导体输运的平衡方程法》也于2000年7月出版。

中国科学院院士雷啸霖教授在他的办公室(2010年)

雷啸霖不仅是一位卓有建树的专家,同时又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十分重视培养青年一代科技人才,从80年代起,他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的青年研究人员讲授电动力学,为每一届(直至1994年)研究生讲授“高等固体物理”等课程,深受研究生的好评。他直接指导了数十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他不仅传授知识,而且经常教导学生为人要正,心胸要宽,学习工作要努力。他治学严谨,责任心强,对学生严格要求,从不马虎,显示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学生们写文章时,他不仅与他们一起反复审定其中的科学结论,而且从文字上要不厌其烦地多次进行修改。在他的培养下,有的学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就获得了上海冶金研究所所长奖学金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毕业后又获得“上海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称号。雷啸霖说,科技创新要有人才,而人才只有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中才能有所创造。因此,他身体力行,尽一切可能为青年科技人员创造条件。

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21世纪凝聚态物理学一定会取得新的突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和成就还会孕育出来。雷啸霖正在努力奋斗,向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冲刺、拼搏。

上海市副市长赵雯主委看望雷啸霖院士


校领导一行看望雷啸霖院士(右四)

相关推荐